第105节
书迷正在阅读:重生后我和四个男人HE了(np)、浸梦(兄妹1V1H)、与我同眠·禁脔为爱(少女VS总裁 1V1)、小叔叔(h)、同学,你上错人了、暗里着迷(伪骨科,男主1v2)、藏进耳机的喜欢、心尖意、重生八零:团宠福妻带空间致富、绿茶女友[快穿]
??走!这就赶紧跟父皇请辞,离了这个旋涡! ??若说从前李恪确实心里还有一点浮动的念头,但在他跟皇帝辞行,立刻获准后,也就知道,父皇是不属意自己的。 ??于是他还不忘去与太子辞行,隐晦解释了下此事,表示接下来三年再不会请命回京。 ??* ??“舅舅觉得如何?”李治觉得自己解决的很完美。 ??然而见长孙无忌还是眉头紧锁,不由好奇请教道:“舅舅觉得有什么不妥?”难道他说错了什么话? ??长孙无忌摇头:“殿下言行没有不妥,只有一事——该再多留一留吴王,最好一直将他留在京中。” ??饶是李治,下意识都没明白长孙无忌的意思,不由道:“一直留下?舅舅,你不是很忌惮三哥吗?那留下他干什么?” ??等长孙无忌右手往下一劈,李治才明白过来,立时就惊了。 ??“舅舅!”竟是留人不留命那种留下! ??长孙无忌见他这般,就缓了语气哄道:“也罢,不是非要他的命。” ??他只是觉得,李恪一直不进京不接触刘洎等人也罢了,既然来了,还出了这么大的风头,那说不定便是有夺储之心。既如此,与其放虎归山,还不如这次就彻底留下他。 ??哪怕仁慈些不要了他的性命,也可借着这次事,把李恪架到火上去烤,把他跟刘洎等人捆成一堆,一起废了干净。 ??李治还欲再说,长孙无忌却觉得小外甥始终是心慈手软,果然还是少年人狠不下心,倒是不肯跟他再说自己的计划,反而主动换了话题,就律法事教导起来。 ??若是两人肯摊开来谈还好,说明还好商量。 ??见长孙无忌直接不聊了,这回换李治开始头疼了。 ??最后也只好再三叮嘱长孙无忌:“舅舅还是不要动三哥的好,父皇圣明烛照,什么看不透?” ??长孙无忌面上点头,心里却道:陛下在儿女事上就看不透。 ??** ??宫正司内。 ??媚娘和姜沃依旧在对着棋谱摆棋局。 ??媚娘就道:“好在吴王还是顺利离了九成宫,太子也好安心了。”否则李治还真挺担心舅舅不听自己的劝说,非要去搞个大动作。 ??姜沃把白子放在合适的位置上:现在太子和长孙无忌就开始出现分歧了吗? ??她便与媚娘道:“想想太子将来要面对双重世家,确实是一条艰险之路。” ??媚娘手一顿,抬头看她:“双重世家?”这是她第一次听这个词。 ??如今说起世家,自然是以五姓七望为首,从前氏族志上兴旺了数百年的世家。他们自矜远叶衣冠,旧望之族,也凭借家族多年底蕴,一直把控着朝堂,做到了‘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’。 ??这自然是皇帝一直要打压的世家,但—— ??人都是丈八的灯台,照得见别人,看不见自己。 ??其实站在后世人的角度来看,李唐皇室本身也出自世家门阀‘关陇集团’。[1] ??皇帝此时或许根本感觉不出来有一种新世家的出现,因为他本人就是执掌这股势力的最高者,在他看来这是皇权,并非是干扰朝局的门阀。 ??但当二凤皇帝离开,一个能完全领导镇压关陇世家的人离开,这份‘皇权’,会稳稳落在年轻的新帝王手里吗? ??起码在历史上,这份权柄最开始是落在了长孙无忌一党手里。 ??姜沃跟媚娘彼此太过熟悉,只简单两句话,媚娘就明白了她的意思。 ??媚娘下意识说了一句:“国舅?”又摇头,不,不只是长孙无忌,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新贵权臣。 ??媚娘沉默半晌,才慢慢吐出一口气:“太子,真是任重道远啊。”他要面对的,并非只有自矜门第的旧族,还有正冉冉升起的新的关陇门阀。 ??许多人觉得太子幸运,有圣人这样的父皇替他打下江山,再交到他手里。可其实,太子要真正拿到自己的江山,也只有靠自己。 ??去掌控住名义上属于自己权力,是每一个能真正君临天下帝王的必经之路。 ??* ??媚娘想通后,带了一点笑意落下黑子。 ??不可否认,意识到双重世家这件事后,媚娘心里是有一份新的笃定在的:她原来总觉得,太子没有那么需要她——夺储君位,扳倒世家,都有别的人会帮助他,自己更多是个‘解语花’,能够理解他的苦恼和烦闷。 ??但是她善解人意,或许也有旁的女子能做到,身份上还不会像她这么麻烦。 ??比如若是长孙家有合适的姑娘,或是英国公府有合宜的女子可以入宫,岂不是在身份上都比她更适合帮扶太子—— ??可现在,媚娘确定了,李治会需要她的。 ??在将来他发现,做了皇帝才是真的孤立无援之后。 ??他需要的,不会是出身太原王氏的太子妃,也不能是长孙氏等关陇贵族出身的女子。 ??而是能理解他想压制数百年名门士族,也想要从权臣手中夺回完全‘皇权’的自己。 ??他们终究会是一路人。 ??第61章 制授太史令 ??炎炎夏日,正午。 ??姜沃从廊下一路走来,一个人也未见到,只有滋滋蝉鸣伴随她的脚步。 ??六月暑热,她只从太史局前院走到袁天罡的屋门口,就闷热的难受。 ??怪道二凤皇帝这种常头疼、风热的人,夏天没法住在这太极宫里。 ??只是今年,皇帝没有去九成宫避暑,同时,也没留在宫里。 ??这是贞观十九年的夏天。 ??皇帝正在率军亲征高句丽! ??且不光皇帝在亲征高句丽的前线,连太子都已随军东征,不在长安——此事现在看来已成事实,但在今岁贞观十九年初,皇帝刚刚下这个决定的时候,反对的奏章雪花样飞进立政殿,险些没把皇帝给淹没了。 ??朝臣们太过震惊,震惊到一时不知道该集火反对哪一条:究竟是皇帝万金之躯御驾亲征更欠妥?还是皇帝亲征居然带上太子更欠妥? ??说句大逆不道但是很该考虑的话:那可是战场,瞬息万变刀剑无眼!万一出了什么事,皇帝和太子都交代在高句丽,那一国怎么办?! ??以褚遂良为首的朝臣们苦劝不止,甚至大有长跪不起之态,然而皇帝这回‘郎心似铁’,毫不被谏言动摇:就要亲征,还就要带上太子! ??谁劝也不好使。 ??毕竟……皇帝在心里算了算自己的年纪,这应当是他最后一次机会,能够手把手教太子怎么打仗了。 ??而且东征高句丽这一仗,是教学最丰富的一仗:这回皇帝不但调动了北方各地的府兵,还调动了契丹、奚等外邦部落骑兵。同时,早在一年前,他就在命人造运粮船、战船,各备了千艘有余——是多方面布局,最后水陆并进,直奔辽东! ??从大方向说,可谓是陆战、水战、甚至于外邦协同作战具备。 ??往小里说,每一支队伍的安排:具体到每一路军的骑兵、步兵、弓/弩手、哨兵、刀盾手的兵种排布也都是学问。 ??更别提还有征兵、军需、钱粮等后勤的安排。 ??二凤皇帝有太多想教给太子的。 ??他已经手把手教了太子两年的理政,现在,他要再亲自教一教他的战事了。 ??当皇帝,尤其是二凤皇帝这种帝王,决定了要做什么后,群臣的反对,实在也是无可奈何了。 ??况且皇帝最后也算是妥协了一些:他答应朝臣们,哪怕太子随军东征,也不会去太前线,他会把太子留在定州,主监军需后勤事。 ??至于长安这个最后方,则由房玄龄坐镇,其余重臣,诸如长孙无忌、唐俭、褚遂良、刘洎等全部随军东征,简直是搬了半个朝廷去定州。 ??贞观十九年二月,皇帝与太子自长安开拔,大军东征。 ??如今也有四个月过去了。 ??* ??姜沃叩了三下门,袁天罡的声音平稳传出来:“进来吧。” ??见弟子进门,他把用井水浸过的凉茶往前推了推:“大中午的过来,是东边有信回来了?” ??姜沃点头,把刚拿到还未拆封的信函递给袁天罡。 ??“圣人已经过了卑沙、兵临辽东城下了。” ??辽东城,正是当年隋炀帝久攻不下之地。 ??而卑沙,姜沃把舆图跟她记忆里的现代地图对照想一下,应当是辽宁大连一带。 ??可见战事正在稳步推进。 ??这是李淳风的信,从遥远的高句丽前线,随着大军的情报一起送回长安来。长安城中为了此次大战,专门成立的分函处,今日中午将李淳风的信分到太史局来。 ??姜沃就立刻拿来给袁天罡了。 ??这回皇帝东征,李淳风也奉命随军同行。 ??不过,不是因为占卜术,而是因为火药,二凤皇帝要随身携带一个火药专家—— ??在此之前的贞观十八年,姜沃终于攒够了权力之筹,一键购买了那本《古之燔石记——顺应时代的安全化煤石烧制、火药制备》。 ??但事情的起初,却并不是火药,而是一盏小小的矿灯。 ??* ??去岁,贞观十八年夏日,九成宫。 ??吴王李恪虽离京,但京中关于太子之位的流言,其实并没有消失,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情形。 ??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缘故就是:太子之前的封地并州,突然接连发生了好几起爆矿之事,矿工伤亡不下数百人。 ??并州,是多煤矿、铜矿、铁矿的富庶之地。 ??按照唐律,矿产可私人开采,官中收税——但这私人,当然也不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就可以。比如这并州,既然原先是晋王的地盘,这矿产当然也大头是晋王的,剩下的一小半里大头又是英国公的。 ??皇帝疼爱幼子,原本将并州给幼子就是希望他过得富裕舒坦。对于矿产归属于晋王,皇帝都是许可的。 ??从前也无事,偏生就在贞观十八年,晋王被立太子一年后,并州接连发生了三四次炸矿事。 ??李治便到太史局请她算一算,是新开的矿日子不佳,所以风水不利,还是……人为。 ??有人故意行此事来诬太子无德,以至于有矿塌地动的恶兆。 ??李治难得蹙眉:“姜太史丞这里算着,我也已经请英国公派亲卫回并州去查此事了——若是天灾也罢,需得好好生抚恤矿工的家人,多与些钱财令他们安度余生才是。”